桂花蒸與常識

「秋是一個歌,但是『桂花蒸』的夜,像在廚裏吹的簫調,白天像小孩子唱的歌,又熱又熟又清又濕。」——炎櫻

第一次聽說這個詞當然是在張愛玲,是那篇《桂花蒸·阿小悲秋》;其實別處倒沒聽說過。是不是她自己造的詞呢?恐怕不見得,就算是,至少也是炎櫻造的。因為開篇就有:

「秋是一個歌,但是『桂花蒸』的夜,像在廚裏吹的簫調,白天像小孩子唱的歌,又熱又熟又清又濕。」——炎櫻

當時是不解,上網去查,排在第一的是個新浪的 blog,叫郭楠的,居然是這樣寫的:

张爱玲有一个短篇叫《桂花蒸-阿小悲秋》。在此借用一下,小的时候看张爱玲一直不知道「桂花蒸」到底是什么东西,想来是某一种江南一带的甜点,后来在苏州的时候在寒山寺附近看见有卖桂花蒸的,果然是一种糕,但是但凡这种有历史的小吃,总是会不断变化的。

當時看了就覺得好笑,完全的不著調!怎麼可能是小吃呢?後來再看《桂花蒸·阿小悲秋》,突然一下子明白了,也是之前太匆匆於結束這個故事。像炎櫻的比喻,秋是一個歌,其實就已經很明白了;再加上後面的比喻,也實在再淺顯不過,自己也覺得好笑,竟會去不著調的去 Google 之。「白天像小孩子唱的歌」其實是有省略,完整的應該是「『桂花蒸』的白天像小孩子唱的歌」,與之前的「『桂花蒸』的夜」對應。這也就再明白不過了,其實是在說天氣,「又熱又熟又清又濕」。

於是也就有了這個百度詞條(哎呀,暴露名字了):

農曆八月又稱為桂月,因其時正當桂花綻放之時,故名之曰桂月。在這個時期,會出現幾天異乎尋常的悶熱天氣,這種天氣通常出現於南方,北方很少。用蒸字形像地描繪出這種悶熱天氣,富有詩意,又因其時桂花多開,故命名為桂花蒸。

其實普通也有個說法,叫作秋老虎,不過太俗,沒有桂花蒸來著雅罷了(雖然「桂花蒸」也是土白)。很高興的是這個詞條已經在 Google 搜索「桂花蒸」排在了第一,蓋過了那位新浪的小姑娘。

當時寫詞條,也問過幾個人,看來普通也都覺得不過是個糕點,仿佛桂花糕!問楊迎,她也是這樣以為的,跟她解釋了一番後,也覺得我的解釋是對的,竟給找出了個有力的憑證,也就是豐子愷的那副漫畫(百度詞條那兒有的)。

話外:有個同學說我寫東西罗嗦,看著總覺得要說一些很深刻的東西,結果看完了後,甚麼也沒有,頗為失望。我不過是寫常識罷了,常識怎麼會深奧呢?其實就像這篇,本來不過百字就可以解釋清楚的,總是覺得一篇 blog 字太少,不好,也就逼著自己罗嗦點咯,也是有一點自虐的傾向。而且雖然說是常識,總是因為自己有不同的見解,或者是覺得被大眾誤解了才寫的——當然,我自己也不總對,所以衹是個參考,也請不要被我誤導。